黄河岸边的孟津渡口,李世积攥着半块玉玦在营帐中踱步。他原计划待窦建德渡河至河南时突袭夏军大营,借此救回被扣为人质的父亲李盖,再携河北之地归降唐朝。怎料窦建德因妻子临产迟迟未动身,这局棋在武德三年(620年)正月冬夜陷入了僵持。
黄河怒涛拍打着孟津渡口的冰凌,碎玉般的冰碴飞溅到营帐油毡上,发出细密的脆响。李世积攥着半块青玉玦在牛皮舆图前踱步,掌纹几乎要烙进玉璧的蟠螭纹里。帐外北风裹挟着雪花在旌旗间呜咽,案头的青铜灯树被穿帘而入的寒气吹得明灭不定。
\"窦建德在聊城停了七日。\"跪在地上的斥候咽了口唾沫,\"说是窦夫人临盆在即,夏王亲执刀俎为产妇烹羹。\"
李世积猛然收住脚步,玉玦锋利的断口刺进掌心。舆图上标注的红点像凝固的血珠,按照他的计划,窦建德的大纛本该沿漕河北上,陷入自己的掌控之中,而此刻却因家事钉死在黄河以北。他仿佛看见父亲李盖在夏军被软禁的身影,三日前密探传书上的血字犹在眼前:\"吾儿勿以老朽误军机\"。
\"报——\"又一名探子撞开帐帘,兜鍪上结满冰棱,\"夏军大营今晨升起二十八面青旗!\"
二十八宿旗。李世积闭目掐算,二十八对应女宿,窦建德果真得了千金。
对岸的曹旦军营灯火通明,这位窦建德的大舅哥正纵容部下劫掠百姓。
曹旦作为窦建德政权的核心人物,其生平在《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料中呈现碎片化记载,主要活动集中在隋末唐初河北战场。其原为窦建德妻族将领,隋大业十三年(617年)窦建德于乐寿称长乐王时,曹旦已统兵万余。史载其部曾与王伏宝部在漳南争粮,暴露出窦军早期派系矛盾。
武德二年(619年)窦建德改国号为夏,曹旦任行军总管,与齐善行、范愿等并称\"夏国七柱\"。其部驻防区域多在今河北衡水、邢台一带,其\"治军宽纵\",与窦建德\"每得战利皆散于众\"的作风形成对比。
武德四年(621年)虎牢关之战后,窦建德被俘。曹旦率残部北撤至洺州,他曾提议拥立窦建德养子为主公继续抗唐朝,但遭齐善行等人反对。最终携八千精锐及窦建德妻小降唐,获封代州都督(今山西代县)。
史书对其降唐后的事迹记载戛然而止。《新唐书·高祖本纪》提及武德五年(622年)代州有\"戍将作乱\",或与其有关。也有民间传说其晚年隐于五台山,但无实证。
《册府元龟》评论\"窦建德将曹旦暴戾,士卒效之\",以及《新唐书·窦建德传》记述:\"亲昵匪人,祸发所忽\"。曹旦治军不严、贪图享乐的特质,与窦建德\"布衣蔬食\"的形象形成强烈反差,成为解读窦氏政权败亡的重要注脚。
夜色如墨洒在中原大地,黄河冰面却映着冲天火光。曹旦帐下的亲兵踹开结霜的柴门,红绸裹着的拒马枪\"噗嗤\"一声捅穿粮仓,金黄的粟米混着碎雪从破口倾泻而下。
\"给夏王贺喜!\"满脸横肉的校尉高举起抢来的酒坛,泼洒的浊酒浇灭了灶膛里最后一点火星。河滩上那架从隋宫掠来的鎏金烛树歪斜插在冰碛里,十二枝灯盏照得妇孺脸上的泪痕纤毫毕现。有个裹着狐裘的裨将用刀尖挑起婴孩的虎头帽,绣着\"长命百岁\"的红布在火把上瞬间蜷曲焦黑。
\"装船!\"漕运码头的吆喝声撕开夜幕,依稀可见捆着麻绳的妇人被夏军兵卒推上舷板,发间的木梳坠入冰河,在鎏金烛火的映照下划出一道银痕。
突然,冰窟窿里突然传来嘶哑的惨叫。原来抢了佛龛的老兵在薄冰上踉跄跌倒,瑟瑟宝珠从观音像的璎珞间迸落。冰水瞬间浸透他的铁甲,怀中的观音像在浮冰间沉浮,金漆也随之剥落,宛如这个政权最后的体面正在悄然瓦解。
李世积营帐里,斥候跪着捧上三束用红绳系着的青丝,报道:\"曹旦军营后山的乱葬岗,末将偷渡时,是几个姑娘塞来的。\"
李世积攥着这三缕青丝,帐外呼啸的北风突然掺进了女子的呜咽之声。他想起七岁时父亲教他辨认星斗,说玄武女宿主阴德。今夜河北的星野之下,二十八面青旗在血火中飘摇,却再护不住一个婴孩的啼哭,他手中攥着的青丝将成为月后窦建德押赴长安时,唐廷历数其\"纵兵虐民\"的第九桩铁证。
曹旦麾下虽招揽大批草莽豪强,但其纵兵河南劫掠乡里之举,却令归附诸将暗生怨怼。魏郡(今河南安阳)豪杰李文相(字号李商胡)便在其列,此人原为漳南枭雄,善使五石强弓,麾下更有其母霍氏统领的三百巾帼精兵。
李商胡(又名李商胡)原为隋末魏郡小股割据势力的贼帅,本为漳南豪强,隋大业末聚众五千据守黎阳仓东岸的汲县(今河南卫辉)。其人\"善水战,能挽五石弓\",其母霍氏亦统三百女兵,时称\"霍家军\",其自称霍总管。
武德二年(619年)十月,窦建德破黎阳,俘李神通、魏徵等人。李商胡迫于形势,率舟师二百艘归降,被授予征南将军之职,驻守原据点汲县,负责黄河漕运防务。窦建德采取\"以贼制贼\"策略,将此类归附武装划归曹旦节制。
武德三年(620年)冬,曹旦驻军河南滑台(今滑县),所部\"纵兵剽掠\",与李商胡产生直接冲突。当时,曹旦攻取获嘉城,收降同为贼寇的王德仁,又使贼帅艾敬等献金宝,这种招抚政策引发了李商胡的不满,因为王、艾两贼皆为其昔日仇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