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忠烈李孝基破千年典制,成汉唐之间首位获双字谥宗室重臣(1 / 2)

大唐凌烟志 凌云朗月 1809 字 16小时前

武德二年(619年)腊月中旬,长安城中突然传来噩耗:永安壮王李孝基被刘武周俘获后,因密谋逃归事泄,惨遭杀害。

前文我们讲过,三十日前,武德二年(619年)十一月,李孝基率军征讨吕崇茂叛军时,遭刘武周大将宋金刚与尉迟恭合围。据《旧唐书·高祖本纪》载,因行军总管独孤怀恩(隋炀帝表侄)暗中通敌,导致唐军防线崩溃。李孝基与唐俭、刘世让等将领一同被押往太原。

当时雀鼠谷的寒风裹着雪粒抽打城堞。李孝基望着城外遮天蔽日的\"定杨\"旗幡,手中长剑重重劈在垛口,怒道:\"宋金刚这厮,竟用突厥人的铁骑截我粮道!\"

自三日前尉迟恭率两千精骑突袭张难堡,唐军粮草断绝的阴影便笼罩着这座孤城。

黎明时分,城南突然传来震天杀声。监军宇文歆疾奔上城汇报道:\"夏县豪强吕崇茂反了!带着刘武周给的五百具装铁骑冲阵!\"

李孝基心头一沉,这是月前圣上特意叮嘱要防范的地方豪强。

他抓起强弓连发三矢,却见叛军阵中跃出一员黑甲大将,双鞭舞动如风,正是刘武周帐下猛将尉迟恭。

\"取我马槊来!\"李孝基一边说着一边披甲上马,却见行军总管刘世让死死拽住缰绳:\"殿下不可!您若有三长两短,河东诸军便群龙无首!\"

话音未落,南门轰然洞开,浑身浴血的独孤怀恩踉跄奔入:\"城门失守!”

李孝基此时还不知这位隋唐两朝皇亲,已背叛唐朝。

经过激烈的巷战,唐军将领死伤惨重,李孝基等主将均受伤被俘。

三日后太原牢狱中,李孝基在腐草堆里苏醒,隔着铁栅望见对面囚室里满面血污的唐俭,方知独孤怀恩已投靠刘武周。这位隋炀帝表亲出身的唐将,竟将五万大军引入死地。

独孤怀恩,这位流淌着西魏皇族元氏血脉的隋炀帝表侄,在雀鼠谷的烽烟中完成了人生最失败的转身。当他在唐军大帐中展开《周书·独孤信传》,字里行间先祖的荣耀与现实的屈辱形成刺目对比。

皇帝李渊曾戏谑的\"次当至舅子乎\"绝非玩笑,而是关陇集团对前朝贵胄的集体戒备。这种深入骨髓的身份焦虑,在武德二年十月蒲州城外的火光中达到顶点,尉迟恭的铁骑踏碎了他三十艘战船,也碾碎了孤独怀恩最后一丝尊严。

河东道行军副帅的金印在案头泛着冷光,独孤怀恩凝视着李孝基\"深沟高垒\"的军令,耳畔回响着慕容罗睺向长安密奏的\"用兵失当\"。汾水对岸的刘武周阵营却送来三重诱惑:突厥可敦处罗氏以隋义成公主身份许诺\"共复隋室\";\"河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的官牒盖着定杨可汗金印;胞弟独孤怀让被削去的左耳盛在玉盒里,血迹早已凝固成黑褐色。十一月廿三日的寒夜里,他提笔写下\"开西南水门\"的手谕,羊脂玉扳指在烛火下泛着幽幽青光。

这场精心策划的叛变如同多米诺骨牌,引发唐军河东防线的雪崩。孤独怀恩假传的\"秦王援军\"军令诱使李孝基放弃雀鼠谷工事,心腹张纶开启的西南水门放进敌军宋金刚铁骑,八百独孤亲信倒戈冲阵时,唐军帅旗在火光中轰然倒塌。

远在长安的李渊接到急报时,竟将手中茶盏捏得粉碎——御案上摊开的《册府元龟》记载着\"三日不御朝\"的天子之怒,而晋阳大牢里,四十余名被俘唐将的镣铐声正为这场背叛作注。

\"圣上......\"李孝基以指蘸血在囚衣上书写,耳边忽然传来狱卒低语:\"秦王已夺回龙门渡。\"抬头望去,送饭的老卒袖口隐约露出半块鱼符,正是唐军斥候的凭证!当夜,他忍痛用食指在土墙上勾勒出河东地形图。

凛冽寒冬,李孝基与唐俭、刘世让等将领被囚于太原水牢。这位唐室宗亲并未放弃希望,每日放风时总佯装蹒跚,实则用靴尖将不同形状的石子踢向特定墙角—,三枚圆石代表\"已联络旧部\",五枚方石意指\"需外界接应\"。关押在相邻牢房的户部尚书唐俭心领神会,这位精通文墨的重臣竟将《离骚》词句刻在牢饭木盘底部,借狱卒收餐之机传递暗语。

转机出现在腊月初七。当李孝基发现狱卒王三腰间悬着的残缺军牌时,瞳孔猛然收缩,那分明是旧部刘弘基麾下的标识!他趁送饭之际低声吟诵《太原王氏谱牒》中的联句:\"九原山下埋忠骨,五凤楼前续华章。\"

王三闻言浑身剧震,这个因临阵脱逃被除籍的士卒,竟在敌营重逢当年在河东道赈灾时救过自己的宗室将军。三日后,王三将半块鱼符塞入发霉的炊饼,这是打开水牢闸门的关键信物。

为将情报送出死牢,唐俭的侍卫张慎微乔装成运尸人,将血书缝在阵亡士卒的衣襟内层。

他们更独创\"璇玑密语\",把尉迟恭铁骑的布防位置编入《楚辞·涉江》:\"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实指突厥骑兵辰时在城阳门换防。最精妙者当属用醋汁在《金刚经》背面绘制的城防图,当这卷被佛教徒狱吏送往长安大兴善寺的经书在香炉上烘烤时,晋阳城的虚实要冲尽现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