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究竟是不是杜撰(1 / 1)

大仙官 暗黑茄子 2233 字 2019-04-18

<content>当然也有对立之人开始反击,更有人想要联合别人讨伐《自省论》,但显然,这个院的编撰官居然敢编撰一部评论太宗功过的论言,当下是添油加醋去举报,去攻击,这才引发了三年多前南疆的文狱之案。当时,因为那一场文狱案,有的官员被流放,有的更是被直接斩首,对简姓言官来讲,这些与他无关,只要能借着这个稳固自身地位,那比什么都强。简文德用了整整一个晚上,写了关于《自省论》的弊端种种,洋洋洒洒,数千字,进行批判,自然,中心论点就是自省论中关于太宗圣祖是否说过。初心无染,观镜视己,反省我言、我行、我论,皆有不足之处。这一句话,简文德翻阅典籍资料,都没有找到这一句话的出处,所以认定,是楚弦胡乱杜撰出来的,便以编造圣言的罪名给他来一纪狠的。这罪名如果坐实,那也够那楚弦喝一壶的,甚至如果这一波势头造出来,对方之前的功劳和地位,会立刻土崩瓦解。毕竟,胡乱杜撰太宗圣祖的言论,那就是大罪。简文德自认为已经是万无一失,所以一大早,他就将他的评论和状子递到了京州御史那里。御史也分很多种,基本都是负责监督官员操守,如果言行不当,甚至是有大罪的,御史都有权干涉。简文德的靠山,就是一位擅长文狱的御史,这位御史官阶已是正五品,在官场极有势力,此刻看到简文德送上来的东西,当下是大喜。显然,楚弦《自省论》最近是搅风搅雨,弄的官场很不太平,甚至已经是掀起了一股自省的风潮,官员都在自我反省,自我寻找问题,改正。但这不符合简文德他们的利益。他们好不容易累起来的‘墙’,如今居然是岌岌可危,这不是一个好苗头。最简单的说,他们的溜须拍马,不像以前那么好使了,甚至开始惹人厌烦。断人前途,这就是不共戴天的大仇。那位言官御史当下是将简文德召来,仔细询问,也是觉得简文德的抨击方向没问题,而且这件事他们只要运作的好,就可以破了楚弦那所谓的‘不坏金身’。“此事宜早不宜迟,时间拖的越久,那楚弦越是不好对付,所以马上我就会着急其他御史,讨伐这个楚弦,同时让各地的言官响应,到时候形成一股声音,这样一来,就可以给那楚弦定罪,只要这罪名扣过去,那这楚弦就休想再翻身。”这位御史明显是一个官场争斗的个中高手,各方面都考虑进去了。正应了那句话,不动则以,动则惊人。……很快,关于《自省论》中楚弦私自杜撰太宗圣祖言论的传开就传开了,先在百姓和读书人中传,后来,官场上也开始有人说了。这是简文德他们管用的手段,先造声势,声势造的差不多了,就可以直接下狠手。而且,先造声势,也有一个好处。万一是他们孤陋寡闻,太宗圣祖的确是说过那一句话,这样,也会有人提出来,他们就可以及时收手,不会陷入麻烦。可以说,简文德他们考虑的是相当全面。等这传言发酵几日,没有其他反对声音的时候,那基本上这件事就圣那边告状,已经是给了州府极大的面子,算是以德报怨,为这个,宋元中还觉得楚弦这人当真不错。因为自己管辖的文院出了两部传世之作,所以宋元中也得到了上官嘉奖。可一旦被坐实楚弦私自杜撰太宗言论,那之前一切的荣誉都会化为乌有。他自己也查阅了很多典籍,也的确没有找到那一句话的出处,这让宋元中更是心慌,他想要再次召楚弦来问个清楚,结果一问,楚弦居然是跑到南疆各地采风去了。《自省论》中的太宗言论,究竟是不是杜撰出来的,如今成了很多人都在讨论的话题。简文德那边,等了两天,就耐不住性子了。他们要进行下一步。那就是直接给楚弦定罪,因为现在的情况,楚弦没出来解释那一句话的出处,这可以理解为心虚,而且这么多天,其他人也没有找出那句话的出处,所以简文德觉得,他们是有十成把握的。于是,他主动跳出来,联名一些人,开始给楚弦头上扣罪名。联名的折子递上去之后,是要经由御史台审议的,审议之后,才会决定一个官员是否有罪,这一点极为重要。当然,简文德他们这些举报和告状之人,也是有一些风险的,但风险不大。就算是弄错了,那也只是核查不实,不算是罪名,最多挨一顿批,所以这种空手套白狼的手段,他们早已经是熟悉套路,每一个人都是有恃无恐。自然,官场也是有明眼人,身上有正气的,都瞧不惯简文德这一帮子只会溜须拍马的官员。这些人,只会无事生非,讨论别人的过失,用攻击别人来树立自己的功劳。只是对方拿捏的度刚刚好,无论怎样,都找不出他们的把柄,所以很多官员,甚至高官虽然不喜欢简文德这帮人,哪怕是深恶痛绝,但没有把柄,也不好给他们定罪。</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