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三年(620年)九月廿七日,隋末唐初风云中一桩充满江湖义气与政治算计的经典事件在河南濮州上演。
彼时王世充疲于应对秦王李世民的围城困局,为避免其“郑”政权治下不多的城池叛降唐军,便派遣麾下滑州行台仆射邴元真奉命招抚河南州县,此人原是瓦岗军核心谋士,曾担任李密长史,却在两年前(618年)偃师之战关键时刻私通王世充,临阵叛变,导致瓦岗军粮仓失守、全军溃败、李密惨死。这份背叛不仅终结了李密问鼎中原的野心,更让瓦岗旧部对其恨之入骨。
李密旧将邴元真叛投王世充后,任滑州行台仆射。而李密心腹杜才干仍据守濮州,表面依附王世充洛阳政权,实则在暗中积蓄力量。时值李世民围困洛阳,河南诸州暗流汹涌,杜才干趁机在濮州城布下天罗地网,准备为旧主李密报仇雪恨。
隋唐年间的濮州大致位于今河南省濮阳市范县濮城镇。隋开皇16年(596年)置濮州,治所在鄄城(今山东鄄城北旧城),领鄄城、范县、观城、朝城、临濮、雷泽等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濮州,鄄城县为州治。不过在武德三年时,濮州治所仍在鄄城。
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鄄城县,濮州降为县。景泰三年(1452年)因黄河水患,濮州徙治濮阳王村(今河南省濮阳市范县濮城)。1983年,随范县由河南省安阳地区划归河南省濮阳市,同年设镇,即今天的河南省濮阳市范县濮城镇。
今濮阳市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地处河南、山东、河北三省交界处。在隋唐时期,其地域大致涵盖了当时濮州、魏州等部分区域,是中原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军事战略要地。
古濮州地处中原腹地,位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水陆交通便利。它连接着华北平原与山东半岛,在古代交通网络中占据重要节点。陆路方面,是连接洛阳、开封等重要城市的重要通道,便于军队和物资的运输调配;水路方面,临近黄河等水系,虽然黄河在隋唐时期时有泛滥改道等情况,但在相对稳定的时期,水运可以为军事行动提供一定的运输支持,方便粮草辎重的转运。
因濮州位于中原地区的边缘地带,对于拱卫中原核心区域具有重要意义。它像一道屏障,以阻挡来自北方游牧民族以及东方其他势力的侵扰。一旦北方势力南下,濮州可以作为前沿防御阵地,延缓敌军的进攻速度,为中原地区的防御争取时间和战略调整的机会。
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濮州在隋唐时期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在隋末唐初的战乱中,各路诸侯为了争夺天下,纷纷将濮州纳入战略规划之中。例如李密、窦建德等势力都曾试图控制濮州及其周边地区,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和获取战略优势。李世民攻打洛阳时,王世充派遣邴元真前去抚慰杜才干据守的濮州,也是看到了濮州的战略重要性,希望通过坚守此地来牵制唐军的力量。
在军事补给方面,濮州周边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发达,能够为军队提供充足的粮食和其他物资补给。在长期的战争中,稳定的后勤保障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濮州的农业资源可以为驻守军队提供足够的粮草,支持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同时,当地的手工业也有一定发展,能够制造和供应部分军事装备和物资。
隋唐时期,濮州作为一个重要的行政区划,承担着区域管理的职责。州府所在地的濮阳(今属濮阳部分区域)是当地的政治中心,设有各级官府机构,负责管理地方政务、征收赋税、维持治安等工作。州府的有效管理对于稳定地方秩序、保障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濮州的战略地位重要,当时虽处战乱,但经济相对发达,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谋士武将汇聚于此。这些人才不仅为当地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隋唐时期的政治格局。他们有的参与地方治理,有的投身军旅,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
九月廿六日夜,濮阳城楼之上,杜才干抚摸着城墙箭垛上的缺口,这是三年前与宇文化及血战留下的痕迹。三日前,他以遣使向邴元真递送投诚文书,刻意在文书中流露彷徨无措之态,又命士卒拆除城防器械以示诚意。此刻,他凝视着黄河对岸王世充郑军的点点篝火,对身后副将说道:"邴元真明日将至,尔等须将旌旗换成郑国旗号。"
副将领命退下,前去安排相关事宜。自负于官威的邴元真果然中计,仅率百余名亲卫便大张旗鼓进入濮州。
次日辰时,黄河渡口邴元真乘楼船抵岸,其麾下百余甲士的鳞甲在秋阳下泛着冷光。这位以"舌辩"着称的李密叛将拱手笑道:"杜将军坚守孤城三载,郑帝特赐金鱼符,加封镇军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