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唐朝兵不血刃连收三城(1 / 2)

大唐凌烟志 凌云朗月 1420 字 13小时前

武德三年(620年)八月十三日,窦建德政权治下的共州(今河南辉县)县令唐纲杀死刺史,率全州归降了唐朝。

前日夜,共州城头悄然换上了唐字旌旗。县令唐纲手提血淋淋的窦夏刺史首级,在衙署前庭点燃起三堆狼烟,这是与唐军约定的归降信号。

三年前还在隋朝为吏的唐纲,亲历了王世充部将李世积(投降唐朝前原名徐世积)在此地降窦建德的屈辱,而今终于等到了雪耻之机。这位文官出身的县令竟以淬毒匕首刺杀窦建德留任此地的刺史,事成后才发现刀刃已卷,虎口撕裂的血混着仇敌之血渗入青砖。

关于唐纲所杀的刺史姓名,现存史料中并无明确记载,这是隋末唐初地方政权更迭过程中常见的历史信息缺失现象。根据《资治通鉴》及胡三省注的记载,该刺史为窦建德任命的共州最高行政长官。

窦建德于武德二年(619年)十月攻破黎阳,俘获李世积,随后控制卫州及周边地区。《旧唐书·窦建德传》载其败亡时\"府库图书尽为太宗所得\",但共州这类边缘属州记录未被收录,这也是后来唐朝政治需要,玄武门之变后,史官淡化了开国皇帝李渊时期归降者事迹,唐纲本人也再未见于其他记载。当时窦建德正与罗艺在幽州激战,对河南属地控制力有限,这是导致唐纲叛归唐朝的直接原因之一。

黎明时分,唐军斥候持节入城,惊见城门内堆积着三十七具窦军尸首,皆是唐纲率衙役、狱卒突袭所杀。更令人震撼的是粮仓大门洞开,新收的粟米被特意铺成\"唐\"字图案,这是向李渊表明心迹的无声誓言。此役不费唐军一兵一卒,却为李世民东征王世充打通了太行陉道,更在窦建德河北腹地撕开一道血口。史书未载的是,那夜共州城隍庙的壁画突然剥落,露出前朝画师预言的谶语:\"黑鼠啮象,文臣屠将\",竟与唐纲的出身属相暗合。

继共州唐纲归降两日后(八月十五日),邓州城头也已悄然易帜。这座位于洛阳东南约二百三十里(今直线距离约130公里)的军事重镇,在五个月前刚被郑帝王世充的军队攻占,此刻却因地方豪强的反正重归唐朝版图。

据《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八载,当夜\"邓州豪右执王世充所署刺史来降\",这场兵不血刃的易帜背后,折射出王世充政权在河南统治的深层危机。

作为扼守汉水上游的战略要冲,邓州北控三鸦路直通伊阙,南连襄阳可达江汉平原,其得失直接影响洛阳东南门户安危。

三鸦路是古代连接南阳盆地与洛阳盆地的重要军事通道,得名于沿路三处形似鸦嘴的险要关隘。该道起自南阳盆地北缘的鲁阳关(今河南鲁山县西南),向北穿越伏牛山脉,经今南召县境内的鸦河河谷,最终抵达伊阙(今洛阳龙门石窟所在地)。

该路段全程约150公里,分作\"北鸦\"(伊阙至汝州大安镇)、\"中鸦\"(大安至鲁山分水岭)、\"南鸦\"(分水岭至鲁阳关)三段,其中鲁阳关段即楚汉时期的\"三鵶路\",《读史方舆纪要》称其\"自昔南北战争,走三鵶如涉平地\"。

伊阙即今洛阳市南郊的伊阙山,因伊水穿山而过形成天然门阙得名,现存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即位于此。此地距洛阳故城约12公里,两山夹峙形胜天成,《水经注》载\"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自春秋时期便是洛阳南部门户,秦始皇曾置伊阙关,汉晋至隋唐皆为拱卫东都的军事要冲。

三鸦路北端直抵伊阙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南阳盆地与洛阳盆地的战略捷径,邓州势力经此道北上可朝发夕至威胁东都,这正是王世充政权对邓州易帜深感震恐的地缘根源。

王世充在五个月前(武德三年三月)攻克该城后,虽委任有刺史镇守,然《旧唐书》《新唐书》皆未载这位刺史姓名,足见其统治根基在当年已非常薄弱,不值一提。这位无名刺史赴任仅五个月即遭城内豪强擒获,暴露出王世充郑政权对地方控制力的严重不足。而发动反正的\"豪右\"虽未留名青史,但从其能迅速控制州城来看,当为掌握乡兵部曲的地方大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