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三年(620年)六月,唐高祖李渊在太极殿完成三位幼子李元景、李元昌、李元亨的册封典礼后,面对显州杨士林\"阳奉诏命、阴结二寇\"的急报,立即召集尚书省、中书省及十二卫大将军于两仪殿召开军国重议。
杨士林本为隋末显州豪强,其祖上世代掌控淮西盐运,大业九年趁乱收编流民武装,逐步掌控固始、光山七县。武德元年李渊遣使招抚时,他正遭朱粲残部侵扰,遂献粮五千石归唐,获封显州行台尚书令,兼楚国公。
然而,其根基实赖淮西坞堡联盟势力的支持,当王世充于洛阳称郑帝、萧铣在江陵建梁国后,杨士林深谙\"三强环伺\"之危,当时唐军主力远在河东,王世充据中原锁钥,萧铣控汉水粮道。杨士林虽然表面接受了唐朝授予的官职爵位,但暗中却向北勾结王世充,与南方的萧铣保持联络。
半年前的武德二年冬,杨士林密遣族弟杨士达携淮盐三万斤入洛阳,换取郑国锻造的明光铠五百领;次年春又令外甥萧怀义假扮商队,经安州向萧铣献上淮北布防图,换得江陵承诺\"显州有变,即发舟师取申州为援\"。
他的这种狡黠平衡术实为自保,既借唐廷名分震慑周边割据势力,又通过私售淮盐维系坞堡集团利益,更预留南北两条退路。其书房暗格藏有三方印绶,唐授的银龟符与郑梁金印并列,恰是乱世军阀\"狡兔三窟\"的鲜活注脚。
杨士林占据的显州为唐初武德三年(620年)所置,属淮南道,其辖境大致位于今河南省东南部与安徽省交界区域。根据唐代行政区划与地理方位推断,显州治所应在今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至潢川县一带,此处地处淮河上游南岸,北接中原腹地,南邻大别山余脉,是连接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重要过渡地带。
在武德三年的历史背景下,显州正处于唐朝、王世充洛阳政权与萧铣江陵政权三方势力交错的三角地带,其地理位置决定了特殊的战略价值。
此时唐朝刚平定关中,正全力东进与王世充争夺中原,而萧铣占据荆湘之地拥兵四十万,对唐朝南下构成威胁。显州作为江淮防线北端的关键支点,控制着淮河重要渡口与陆路通道,既是拱卫淮南的屏障,又是南征军队的后勤中转站。杨士林占据此地“\"阳奉诏命、阴结二寇\"”,直接切断了唐军经淮西向江汉平原推进的路线,更使王世充得以通过显州获得江淮物资补给,同时为萧铣北上袭扰唐军侧翼提供跳板。
这种三向渗透的态势严重威胁李唐政权的东征战略,迫使李渊紧急派遣宗室李瑗统军平叛。显州得失不仅关乎淮西地区的控制权,更影响着中原战局与南方经略的整体平衡,其地缘价值在武德三年的军事博弈中显得尤为突出,这也是唐朝朝廷决定出兵显州的重要原因。
入夜时分,当唐高祖李渊疾步转往两仪殿时,殿中早已候着尚书右仆射裴寂、门下侍中陈叔达、兵部侍郎杜如晦及淮安王李神通等重臣,紫檀案几上摊开的江淮舆图被烛火映得泛黄。
\"诸卿且看,\"裴寂以玉柄麈尾点向显州方位说道,\"杨士林上月遣使献马百匹,暗地里却让王世充的粮队过了汝南隘口,萧铣的探子更在光州出没。\"
陈叔达捋须沉吟,接过话头道:\"陛下,显州城坚粮足,若强攻恐损我军锐气,不若遣使招抚?\"
李神通听闻此话,霍然起身道:\"不可,杨贼狡诈,去岁归降时便私留精甲三千,此番若不雷霆镇压,淮南诸州必生二心!\"
杜如晦则不慌不忙,适时展开兵部密报,言道:\"据斥候探查,显州武库新囤箭矢二十万,西通伊阙可袭洛阳唐军侧翼,东连舒州能断江淮漕运,陛下,依微臣推断此乃王世充布下的楔子。\"
李渊听完大家的发言,并未多言,他的指尖叩着案上的《讨显州诏》草稿,忽问:\"安抚使李弘敏在鸿胪寺督办江淮盐务三年,于彼处民情可熟稔?\"
见裴寂点头称是,皇帝李渊猛然拍案道:\"着庐江王李瑗领潼关精骑五千为锋,李弘敏统府兵八千督粮道,十日内兵发显州!\"
殿外骤雨初歇时,黄门侍郎已捧着加盖三省印玺的诏书疾驰而出,朱雀大街上马蹄声碎,惊起满城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