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夏县屠城的背后实为李唐崛起的经济暴力(1 / 2)

大唐凌烟志 凌云朗月 2239 字 14小时前

武德三年(620年)五月,秦王李世民率军从晋州(今山西临汾)回师攻打夏县。

夏县,这座坐落于山西运城盆地东北缘的千年古邑,在战火烽烟中成为决定唐王朝命运的战略支点。其地北控汾水下游谷地,南扼中条山盐池要道,东连王屋山隘口,西接黄河风陵渡,恰似嵌在河东大地上的青铜锁钥。

今日的夏县禹王城遗址,仍可见汉代夯土城墙残高5米、基宽12米的宏伟遗存,而在隋唐之际,这座周长九里的城池更是晋南防务核心,城西的青龙河与城东的涑水河构成天然护城水系,城南的堆金山制高点可监控百里平川,城北的司马温公祠旧址在当时实为屯粮万石的军仓。正是这般险要地势,引得各方势力在此反复争夺。

此次秦王李世民决定攻打夏县,起因是武德二年(619)冬,借突厥支持席卷代北的刘武周,命其大将宋金刚率三万精锐突破雀鼠谷,连克介休、晋州(今临汾),引起河东震动。

当时蛰伏夏县的豪强吕崇茂趁机起兵叛乱响应,这个出身盐枭的地方实力派,凭借掌控中条山盐池的财力,旬月间聚众万余,于武德三年正月袭取虞乡,切断唐军从蒲津关渡河的补给线,最终占据此地。

唐高祖李渊急命永安王李孝基率关中府兵东征,却在夏县城下遭吕崇茂与尚未归降的尉迟敬德联军伏击,唐军溃败,李孝基、独孤怀恩等被俘。此役后,夏县成为插在唐军背后的毒刺,致使唐军河东战场陷入僵局。

面对困局,李渊施展政治权谋,准备实施反间之计。

武德三年(620年)初,河东战局陷入胶着。刘武周的大将宋金刚占据晋州,吕崇茂盘踞夏县,尉迟敬德率军助守,唐军屡攻不克。李渊在长安太极殿召集心腹密议,殿内烛火摇曳,映照出君臣凝重的面容。

\"夏县不拔,河东难安。\"李渊沉声道,\"吕崇茂不过一介盐枭,尉迟敬德才是心腹大患。若能离间二人,或可不战而胜。\"

尚书右仆射裴寂拱手进言:\"陛下,吕崇茂虽附逆,然其根基在夏县,与尉迟敬德未必同心。若许以高官厚禄,诱其反戈,或可一举剪除尉迟敬德。\"

李渊沉吟片刻,目光转向侍立一旁的太子李建成:\"太子以为如何?\"

李建成谨慎答道:\"儿臣以为可行,但须遣一能言善辩之人,方能取信吕崇茂。儿臣建议委托大理卿宇文颖前去游说。\"

太子李建成推荐的大理卿宇文颖,出身关陇贵族,曾多次出使突厥,深谙权谋机变。李渊听闻太子建议,迅速召其入宫,赐以金券(免死铁券),郑重道:\"卿持此物入夏县,赦吕崇茂之罪,授夏州刺史,令其诛杀尉迟敬德。事成之后,朕必厚赏。\"

宇文颖肃然领命,跪地俯首道:\"臣必不负陛下所托。\"

武德三年三月,唐朝朝廷密遣大理卿宇文颖持金券潜入夏县,赦吕崇茂谋逆之罪,授夏州刺史虚衔,诱其诛杀尉迟敬德。

当时,宇文颖乔装成商贾,只携数名死士装扮成随从潜入夏县。战时的夏县城防严密,但宇文颖早已买通吕崇茂的亲信,得以秘密入城。

当夜,吕府得报有来自长安的商贾求见,吕崇茂惊疑不定,见宇文颖深夜来访,忙问道:\"阁下何人?战乱如此,来我府中何干?\"

宇文颖微微一笑,取出金券,直言道:\"某奉大唐天子之命,特来赦免吕公叛乱之罪,并授尔夏州刺史之职。\"

吕崇茂听后,愣了片刻,狐疑道:\"自我助刘武周得城,皇上(李渊)欲杀我久矣,岂会轻易赦免?\"

宇文颖从容道:\"天子深知吕公乃一时受迫,非真心附逆。今尉迟敬德盘踞夏县,实为刘武周鹰犬,若吕公愿诛杀此贼,不仅前罪尽免,更可永镇夏州。\"

吕崇茂目光闪烁,显然心动。他屏退左右,低声道:\"尉迟敬德骁勇,麾下精兵数千,如何能杀?\"

宇文颖凑近一步,低语道:\"可设宴相邀,伏刀斧手于帐后,待其入席,一举擒杀!\"

吕崇茂沉思良久,终于咬牙道:\"好!某便依计行事!\"

此反间计的精妙之处在于宇文颖巧妙地利用了吕氏地方豪强与尉迟敬德外来驻军之间的天然矛盾。尉迟部的士兵大多由代北地区的胡汉混杂边军组成,这导致他们与本地的盐枭武装不断产生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