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关键的是,杨伏念之妹夫恰为唐军将领张公瑾,这层隐秘姻亲关系促使他最终选择在四月二十八日子夜打开晋阳玄武门,早早地等待秦王李世民前来纳降。
当李世民驻马汾水畔,望着自家“龙兴之地”感慨万千。晋阳城头重新升起的唐字大旗,让这位年轻大帅决意暂停兵锋。
尽管新旧唐书未单独立传,但杨伏念持籍跪迎秦王,李世民执其手曰“公保晋阳户册,功在萧何”,暗示其在政权交接中起到关键作用。这位乱世文官的抉择,实为隋末地方豪强在军事失败后寻求政治存续的典型样本。
此前与于筠一同被俘的唐俭也已经被杨伏念从大牢中释放,唐俭出狱后,第一件事便是查封府库等待李世民进城接收。
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三日深夜,晋阳城地牢的青石砖渗着寒意,唐俭听见锁链哗啦作响抬头时,正对上杨伏念手中晃动的火把。这位刘武周政权的仆射屏退左右,将《太原仓廪册》压在潮湿的草席上:\"唐公请看,城中存粟仅余七万石,突厥商路已断三日。\"
唐俭抚过卷册边沿的凝血痕迹,那是月前守仓吏官违抗刘武周命令被斩的痕迹,他突然抓住杨伏念手腕,暗声道:\"杨公此时开监,莫非要效法汉初萧何?\"
两人在摇曳火光中对视良久,杨伏念终将城门令符塞入他手中。
五更时分,唐俭带着二十名狱卒直扑晋阳宫武器库。当守库校尉王猛横刀阻拦时,他展露出太原唐氏嫡子的威仪,立目斥责道:\"尔等可知秦王轻骑已过雀鼠谷?此刻阻我者,他日必悬首晋阳门!\"
话音未落,西南天际突然腾起三支火箭——那是李世民与李积约定的攻城信号。王猛刀锋微颤间,唐俭已夺过钥匙,率众封存了库中九千副明光铠、三百架伏远弩。
李世民率唐军重新驻扎晋阳城,他亲自督导唐俭清点府库,将被掳百姓编入军屯重授田亩,更以缴获的突厥战马组建新骑兵旅。
这种\"以战养战\"的策略,既避免了因追击流寇导致的战线过长,又通过恢复生产迅速重建了对抗窦建德、王世充的战略预备队。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决策的精准,当半年后处罗可汗扶持企图反攻中原时,晋阳已筑起可支撑十万大军三年的粮储,当地百姓自发持械守城,这正源自李世民当日\"不安边境,不修武备\"的深谋远虑。
秦王李世民重新收复晋阳后,刘武周攻占的所有州县全部归入唐朝版图。
四月二十九日,当李世民踏过晋阳朱雀门断裂的闩锁进入城中时,标志着刘武周集团在河东的全面崩解。这场持续十四个月的拉锯战中,刘武周曾鲸吞并州(太原)、介州(介休)、石州(离石)、浩州(汾阳)、吕州(霍州)、晋州(临汾)、绛州(新绛)、浍州(翼城)、韩州(襄垣)、西河郡(汾阳)等三十六州县,其势力范围北抵楼烦关与突厥接壤,南压绛州威逼潼关,西控龙门渡威胁关中,最盛时几乎将李唐政权挤压回陇右一隅。
但随着尉迟敬德献介休、杨伏念降晋阳,河东全境犹如多米诺骨牌般倾倒,吕州刺史冯端献霍山七隘,隰州守将张万岁开永和关,连最顽固的浩州城也在五月三日升起唐旗。这场雪崩式的归附不仅让李唐重获河东盐池(解池)、太原兵工作坊、汾河谷地粮仓三大命脉,更使李世民得以抽调五万河东子弟充实玄甲军,其中来自西河郡的弩手、浩州的铁匠、绛州的轻骑后来成为荡平王世充的精锐。
而对当时天下格局最致命的冲击,在于突厥处罗可汗精心构筑的\"北周南郑\"战略的彻底破产,其原本计划以刘武周制衡李唐,以王世充消耗关中的双保险,随着晋阳仓百万石存粮重归唐军,反倒让窦建德陷入河北、河南两面受敌的困境。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当长安太极殿收到河东捷报时,唐高祖李渊当庭焚毁了半年前拟定的\"弃河东、守潼关\"诏书,这个动作通过各州进奏院传遍天下,实质宣告了李唐从割据政权向天下共主的蜕变。
刘武周、宋金刚的败逃,致使历史在此来了个急拐弯,若无河东三十六州县的闪电收复,便不会有半年后李世民东出函谷决战王世充的底气,更遑论以太原为跳板、贞观四年一举荡平突厥的宏图。
同时,这场骤起骤灭的联合异族割据方式,既暴露了依附异族势力的致命缺陷,更印证了李世民\"争天下唯在人心\"的战略远见。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