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三年(620年)四月,秦王李世民攻破吕州,乘胜追击刘武周部溃兵。《资治通鉴·唐纪三》载:\"秦王世民乘胜逐北,一昼夜急行二百余里,接连交战数十次。\"这短短二十余字背后,是一场改写河东格局的闪电追击战。
吕州城外,火把在夜风中明灭不定,李世民嚼着混着血沫的胡饼,指尖划过羊皮地图上蜿蜒的雀鼠谷:\"传令!人衔枚,马裹蹄,寅时前必须楔入鼠尾峡。\"
身后八千玄甲军沉默如铁,唯有甲叶在月光下泛着冷光。昨夜攻破吕州的欢呼早已消散,他们知道,真正的炼狱才刚刚开始。
\"金刚丧胆,此天亡之时也!\"李世民一边说着,一边将沾血的兜鍪掷于案前,沙盘上的铜马已推过霍邑地标。
寅时的残月还未沉入霍山,李世民已率玄甲军撕开血色黎明。八千铁骑的马蹄轰鸣震得霜草簌簌,黄龙般的烟尘吞噬天光,寒雾中八千柄横刀泛着冷芒。忽然斥候战马人立而起:\"禀秦王!三里外尘头乱卷!\"
话音未落,李世民手中那杆鎏金虎头沥泉枪已划破晨霭:\"全军衔枚,不死不休!\"
此刻,溃逃的刘武周残部与混编的胡骑如惊雁掠过枯草甸,听得唐军铁骑之声已经瑟瑟发抖。断后的突厥狼卫刚在土坡架起强弓,却见玄色铁流已碾碎最后一道拒马桩。
李世民突阵时宛若银龙破云,沥泉枪尖洞穿百夫长咽喉的刹那,第二枪已挑飞突厥千户的狼头圆盾。染血的皮盾尚未落地,程知节的宣花斧凌空劈下,将举槊迎战的敌将连人带甲斩作两段。
\"唐军破阵!\"敌军的惊呼声未传过半里,恐慌已如野火燎原。中箭的胡马拖着流出的肠肚尸首横冲直撞,落鞍的武将被铁蹄踏成肉泥。
只见秦琼冲入溃兵之中,双锏横扫,敌军士卒七柄淬毒弯刀应声崩折,残刃插进冻土时犹自震颤。唐军玄甲军阵如同绞轮随之推进,所过之处唯见断戟裂旗,连染血的草根都被马蹄掀翻三尺。
血雾漫过李世民的金兽面甲,他忽地勒住嘶鸣的特勒骠。越过混战的兵卒,溃兵主阵正在汾水渡口疯狂集结,浮桥上的火把映得河面猩红点点。
只见李世民战靴猛夹马腹,龙驹人立而起,他反手扯下残破的猩红披风:\"儿郎们!今日教胡儿永记中原槊锋!\"
他的吼声震落身旁松枝上的积雪,身后铁骑瞬间应和如雷,整片河滩开始震颤,这场追逐,终究要以血浪淹没最后一座敌垒。
“杀!”李世民一马当先,手中的长枪如蛟龙出海般刺向敌军。身后的骑兵们也纷纷呐喊着冲入敌阵,与敌军再次展开了激烈的厮杀。刀光剑影,喊杀声震天,鲜血染红了大地。
刘武周部的士兵们虽然人数众多,但在唐军的猛烈攻击下,很快就乱了阵脚。他们有的试图组织抵抗,但唐军的攻势太过猛烈,根本无法抵挡;有的则丢下武器,转身逃跑,却被后面的唐军追上,一刀砍翻在地。
李世民在敌阵中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他的长枪所到之处,敌军纷纷倒地。“秦王神勇!敌军溃不成军!”唐军士兵们士气大振,喊声震天。在激烈的战斗中,唐军逐渐占据了上风,刘武周部的殿后部队被彻底击溃。
追至高壁岭时,行军总管刘弘基抓住李世民马缰劝谏:\"秦王殿下击溃敌军、追击至此已是大功告成,若继续深入恐有危险!况且将士们饥饿疲惫,应在此扎营休整,待粮草兵马齐备再进军也不迟。\"
高壁岭是隋唐时期山西地区的重要军事关隘,位于雀鼠谷道中部,具体位置在今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境内。其地现称\"韩信岭\",属太岳山系支脉,海拔约1200米,位于灵石县城东南约15公里处。 这一险要山岭得名源自其独特地形,汾河在此切开太行山脉形成峡谷,两侧崖壁陡立如削,构成天然屏障。唐代时高壁岭与南侧的贾胡堡、北侧的鼠雀谷共同构成雀鼠谷道防御体系,控制着太原盆地通往河东地区(今临汾、运城)的交通咽喉。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此处\"道狭仅容单车,崖高可蔽日月\",至今仍保留有明清时期修建的十八盘古道遗迹。如今灵石县韩信岭立有\"秦王岭\"石碑,当地还流传着李世民在此驻马分粮的民间传说。
李世民面对刘弘基的劝谏,语重心长的答道:\"宋金刚已穷途末路,军心涣散。战机易逝难寻,必须趁此良机彻底击溃。若拖延时日,待其重整旗鼓,就再难攻克了。我既以身许国,岂能顾惜自身!\"
说罢扬鞭催马,将士见状也不敢再提饥饿。
李世民在雀鼠谷追上刘武周麾下将领宋金刚的残军,方圆十里的麦田顷刻间化作修罗场。史载\"一日八战\"的惨烈场景在此达到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