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三年(620年)二月,川东烽烟骤起。
隋末唐初的动荡余波席卷巴蜀,开州蛮酋冉肇则趁中原战事胶着之机,率獠兵突袭通州(今四川达州)。
古开州即今日重庆开州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地处三峡库区腹心,是渝东北重要门户城市。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巴东郡汉丰县的设立开启建制篇章。至唐武德元年(618年)升格为开州时,其辖境已囊括今开州、城口等广阔地域。明代在此设置太平千户所,大觉寺烽火台遗址至今矗立,见证着这片\"秦巴锁钥\"之地的军事价值。地理学家笔下\"七山二丘一平坝\"的独特地貌在此完美呈现:北倚大巴山苍莽群峰,南接川东平行岭谷,汉丰湖如碧玉镶嵌其间——这座因三峡工程蓄水形成的国家湿地公园,以15平方公里水域滋养着42公里环湖生态长廊,成为库区生态治理的典范。
历史长河在此地激荡出多元文化印记。明清\"湖广填四川\"移民潮中,15万移民的涌入造就独特的\"五省方言岛\",南北腔调在山谷间交织成特殊的人文图谱。盛山摩崖石刻群珍藏唐宋至清代的47处诗文题刻,其中苏轼亲笔\"开州盛山十二题\"真迹,让文人墨客的山水情怀穿越千年依然鲜活。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万亩原始森林中,崖柏等珍稀物种的发现,印证着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生态文化。
开州匠人将智慧凝结于指尖:水竹凉席历经72道工序锤炼,细密竹丝在经纬交错间编织夏日的清凉;瑞兽金狮舞矫健腾挪,将巴楚文化基因融入欢腾的节庆脉搏;南门古法熬糖作坊里,甘蔗的甘甜在九转熬炼中化为琥珀色的乡愁记忆。这些列入国家和市级非遗名录的技艺,正在文旅融合中焕发新生。
从汉丰县衙的晨钟暮鼓到汉丰湖畔的智慧新城,开州的山河故事,始终在历史与未来的交响中绵延流淌。
通州即今日重庆达州,这片地处渝东北门户的土地,北扼秦陇、南控荆楚的地理格局,早在秦汉时期便以\"四达之地\"得名,成为中原文化与巴蜀文明碰撞交融的前沿。
东汉永元二年(90年),汉朝廷在现今达川区设置宣汉县,县治所在至今犹存的罗家坝遗址,考古学家在此发掘出战国至汉代墓葬群,青铜钺上的虎纹与巴式柳叶剑昭示着古巴人的骁勇。唐武德三年(620年),当蛮酋冉肇则的铁骑踏破通州城垣时,这片土地首次以州级建制载入史册。明清两代,随着\"湖广填四川\"移民潮涌至,陕西会馆的雕花照壁与湖广移民带来的吊脚楼比邻而立,麻柳木版年画的艳丽色彩里既有蜀绣的细腻,又透着楚地漆器的神秘。
穿行在达州街巷,处处可闻文明交汇的余响。三汇古镇的青石板路上,\"三汇彩亭会\"将川剧变脸与楚地傩戏糅合成流动的戏台;安仁乡的\"板凳龙\"舞动时,汉代巴渝舞的刚劲与客家火龙的精巧完美相融。更有那传承六百年的灯影牛肉,薄如蝉翼的肉片在桐油灯影下透出琥珀光泽。达州让人品味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段盐茶古道上的商贸记忆。
这片土地的山川形胜造就独特物产传奇。八台山的云海滋养着中国最北缘的富硒茶田,万源旧院黑鸡的啼鸣回荡在海拔1200米的林间。紫红色砂岩风化形成的特殊土壤,让达州成为全球最大的青花椒种植基地,每到盛夏,20万亩椒林蒸腾起辛香云雾。
通州本汉宕渠故地,梁置万州,北魏以\"地当四达之冲\"改称通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为通川郡,控扼秦巴咽喉。此地\"万顷膏腴,千峰叠嶂\",既是长江支流通川江航运枢纽,更是连接关中与巴蜀的战略要冲。
冉氏家族世居巴峡险要之地,自南北朝时期便\"据险自守,代有渠帅\",隋大业年间已显露割据之势。在隋末天下大乱之际,冉肇则继承祖辈经营的山地武装,通过联姻、盟誓等方式整合周边蛮部,形成横跨今渝鄂交界山地的军事联盟。其部众\"椎髻跣足,腰佩环刀\",\"居岩洞,精冶铁,善弩射\"。冉氏部族依托星罗棋布的洞寨据点,将农耕、渔猎与劫掠相结合,构建起独特的山地生存体系。
冉氏部族作为古代巴人直系后裔,其文化基因可追溯至《华阳国志》所载\"巴东冉姓,勇悍善战\"的记载。这支以白虎为图腾的山地族群,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迁徙中逐渐分化,至隋唐时期形成以血缘为纽带的\"冉家蛮\"联盟,活跃在今重庆开州、巫溪及湖北恩施一带。
冉氏部族自古洞寨自治,多依山筑寨,\"大者千户,小者百余\",每个洞寨既是生产单位又是军事堡垒;其部族信仰神权统治,首领身兼军事统帅与宗教祭司,开州大觉寺遗址出土的虎钮錞于,印证着他们对白虎神君的虔诚崇拜;其部族兵民一体,男子自幼习武,\"竹弓毒矢,出入林箐如飞\",形成独特的山地作战体系。
冉氏部族文化遗存更显异彩,从雪宝山燕子洞唐代悬棺群,可见其崖葬习俗对生死观念的表达;杜甫笔下\"接筒引水喉不干\"的竹筒灌溉系统,展现其纺织业与自然智慧的完美结合;现存土家语中\"冉\"(首领)的语源留存,则成为古老语言活化石。
二月初十,当李唐王朝正与王世充、窦建德等中原豪强鏖战之际,驻防通州的府兵多被抽调北征,闰州蛮酋冉肇则(约580-620年)以\"复獠人故土\"为号,联合周边五溪蛮部板楯蛮、賨人部族,聚众万余沿州河(今前河)顺流而下。攻打通州。
其蛮军截断长江粮道,致使\"山南道震动\",这位出身巴蛮豪族的地方强人,以其短暂而激烈的反叛,在唐初史册上刻下了浓重一笔。
时通州刺史张士陵刚履新三月,仓促间仅能组织两千守军据城而守。这场攻坚战持续七日,\"蛮兵夜缚火牛冲门,又以竹梯附城,守军沸油泼之\"。最终因粮道被断,外援不能至,导致通州城破。
此役震动剑南,唐高祖李渊在《赐夔州总管李孝恭诏》中痛陈:\"通川要地,竟陷蛮獠,实乃东南之患\"。消息传至长安时,正值秦王李世民与宋金刚决战柏壁的关键时刻,朝廷不得不分兵应对,可见此次叛乱对初唐经略西南影响之深。
冉肇则先占据开州,后攻陷通州,并以二州之地归附萧铣,萧铣派东平王闍提协助镇守。冉肇则自号\"巴东王\",屡犯唐军粮道,之后,又率军进犯信州。
信州在隋代称为巴东郡,武德二年改置为夔州,史书仍沿用旧州名记载此事。杜佑称夔州在春秋时期属鱼国,南朝梁时设置信州。唐武德二年,因避讳唐高祖外祖父独孤信之名,改信州为奉节县。
奉节县是重庆市下辖县,坐落在长江三峡库区腹心,素有“重庆东大门”之称。其地理位置独特,东北部与巫山县接壤,南邻湖北恩施市,西连云阳县,北接巫溪县,总面积达4098平方公里。
这片土地的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彼时名为“鱼复县”,后历经蜀汉时期的“永安”、西晋复名“鱼复”,直至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为表彰诸葛亮“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忠义精神,将其改名为“奉节”,这一名称沿用至今,成为中华文化中“气节”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