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还俘(1 / 2)

大唐奴牙郎 夜尽长 2715 字 11个月前

天宝十四载,二月初。

周钧率领的大唐使团,从大马士革出发,一路向东行去,在亚俱罗城短暂停留数日后,又去往呼罗珊的边境城市——木鹿城(马累城)。

二月底时,大唐使团抵达木鹿城。

一场大唐与大食的换俘仪式,即将开始。

唐朝从建国开始,再到天宝年间,一百余年里,唐军与外族作战,极少有大规模的换俘行动。

究其原因:

一是因为唐军强盛,武备完善,即便战败,凭借装备和战阵的优势,往往也能够撤回大部。

二是因为唐军提倡忠烈,视降敌为折了风骨,故而败军士卒往往宁可玉碎,也不愿请降。

三是因为大唐边将如果打了胜仗,向来喜欢用献俘这种举动,来向朝廷邀功。这些被拿来邀功的外族俘虏,名义上都是边将的战利品,很少会被拿去换回唐军士卒。

所以,周钧发起的这场万人换俘仪式,是安西都护府设立以来,从未有过的举动,甚至遍观整个唐史,也是极为罕见的。

换俘当日,天边蒙蒙发亮。

木鹿城西边的边境线上,浩浩荡荡行来一只庞大的队伍。

无数被绳索绑住双手、被铁箍困住双脚的大食俘虏,在安西骑军的押送下,来到了边境处的平原上。

安西军领队的将领,乃是疏勒镇守使李嗣业。

李嗣业先是命令士卒看管好大食俘虏,接着下马,走向边境平原上临时设立的议事大帐。

掀开大帐的帷帘,李嗣业瞧见正座上的周钧,快步走上前来,向后者唱喏道:“都护,大食俘虏悉数已至。”

周钧看向李嗣业,点头笑道:“李使君一路辛苦了,先坐下吧。”

李嗣业:“喏!”

大食负责俘虏交换仪式的人,是法政院的最高大法官萨耶尔。

后者见李嗣业生的宛如铁塔一般壮实,站起身来,头顶几乎要贴着帐帷,先是一惊,接着向周钧问道:“这是何人?”

周钧:“嗣业乃是疏勒镇守使,在两次怛逻斯之战中,立下赫赫功劳。尤其是第二次会战,俱兰城、怛逻斯城、白水城的攻破,还有药杀水之战等等,都是他领兵取得的战功。”

萨耶尔一阵惊叹,多看了李嗣业几眼。

见官员纷纷落座,周钧先是向萨耶尔问道:“呼罗珊行省的官长阿布总督,今日可会到场?”

萨耶尔:“阿布总督遵从哈里发的命令,去往北方讨伐叛党,恐怕会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日,不会返回呼罗珊了。”

周钧轻轻点头,又说道:“既然如此,那今日的换俘仪式,不如正式开始吧?”

萨耶尔点头称好。

周钧首先出言,让李嗣业取来大食俘虏的名册,放在案台之上;萨耶尔也让法政院的官员们,搬来了整理好的唐军俘虏名册。

大唐的书吏,大食的书记官,两边加在一起超过百人,挨个取走名册,又在偏帐中开始查点阚录。

每录成一批人,两国的文吏会拿来先呈给周钧和萨耶尔观看。

确认无误后,这批人的名册,会被拿到议事大帐外,开始当众唱名。被叫到名字的俘虏,会被录下编号,再遣返至本国的营地。

整个过程耗时颇久,而且略显枯燥。

周钧便借着这个机会,与李嗣业交谈了起来。

周钧:“我走的这段时间里,安西情势如何?可有大事发生?”

李嗣业小心看了看左右,压低声音说道:“都护,有一件大事。这里人多口杂,本来是想在回去的路上,再向您禀告。不过,某这心里实在是藏不住话……”

周钧:“什么事?”

李嗣业:“去年初秋,封副使为主将,段果毅为副将,打算对大勃律用兵,此事您知晓吧?”

周钧点了点头,封常清出兵前,专门用海东青寄来了书信,说了出兵大勃律一事。

李嗣业眉开眼笑的说道:“就在数日前,某得了消息,封副使率领安西军,长途奔袭,接连击败敌军,最终俘得大勃律王族,又吐蕃贵族百人,取得了一场大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