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二章 乱象2(2 / 2)

例如出兵征讨南方十万大山中困扰了他们多年的南夷诸族,或者向西攻入蜀地,亦或者趁机攻占几个小国......

美食太多但嘴只有一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美食摆在自己面前吃不下去!

折磨!

倒不是不能多张两张嘴,可那不就成了怪物了吗?

也容易把自己撑坏了,所以楚国正在纠结选择哪道美食下口才好?

选菜也是一门学问,如果选到一道不好下咽的菜,即便味道不错,也富含营养,但口感太硬也会崩掉牙齿。

楚国人在先吃哪道菜的问题上有较大的分歧。

这也很正常,即便是真的吃饭,各人也有不同的口味,何况是战争这样的国家大事。

有些大臣喜欢稳妥一点的方案,有些大臣喜欢冒险一点的方案。

有些大臣想要先解决南方的蛮夷,有些大臣想要夺取西方的蜀地,那可是天府之国,虽然还没有开发出来,但已经完成治水之后的蜀地只要再修一条尽量方便的道路,那里就是王霸之基。

可惜支持西进的楚国大臣并不算很多,最关键的是很多将领不愿意领兵西进,因为蜀地的路,很难走,难于上青天肯定是夸张了,但也不比爬山好多少!

带兵的将领不愿意去,那些大臣说的再好也不行,就算那些楚国将领被楚国强制命令前往蜀地,能发挥多少实力也说不好。

现在争论比较激烈的有三个方案,一个是先全力解决南方的蛮夷,一个是攻占周围的几个小国,扩张领土,最后一个就是干涉顺国和齐国中的一个。

三种方案各有优劣,就看楚王想要选择哪一个。

楚国的将军们早已经摩拳擦掌,随时准备出动了。

顺国应该是三个霸主国家中最能打的国家,但是论起对战争的热情,楚国将领当属中州第一。

齐国?

齐国就算了,齐国的将领们都忙着做生意、种地,打仗什么的多不好。

和平才能创造财富!

但是要说齐国人都是和平使者那就说不上了。

齐国只是在对待顺国和楚国的时候会选择和平,在面对其他小国的时候,齐国的霸道不比其他两个霸主轻。

楚王琢磨了许久,最终决定先对齐国动手。

南方的蛮夷百族骚扰了楚国几百年,楚国人不是没有机会剿灭他们,但是成功了吗?

没有!

一次都没有。

楚国忙活了几百年上千年都没有彻底消灭蛮夷百族,楚国现在就算集中全力对付他们也不过是收获几十年的安稳(??)和几百上千年的仇恨。

所以南下的选择第一个被楚王排除。

而吞并一些小国是最保守的方案,优势是没什么风险,只要出动几个将军,攻占几个三五个小国还是比较轻松的。

劣势也很明显,对楚国的体量而言几个小国并不能显著的增强自身的实力,消化这些新领土还需要一段时间,谁知道这段时间内会发生什么?

所以楚王选择了风险最大也有可能是收益最大的一条路,干涉其他两大霸主的内乱,并选中了齐国。

要说非要找个理由,可能是顺国的叛军距离楚国太远,不如齐国的田氏容易联络。

他们和田氏已经联系了这么久,现在扔下田氏去顺国找那个叛军头子沧羊郡尉,岂不是舍近求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