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量子意识(1 / 2)

时间倒回到前一天晚上,川十三盘腿坐在书桌前,表情颇为凝重地看着桌子上的那张纸。

在纸上写着半年前川十三所立下的五种猜想。

除了画圈号,表示待定的“超弦理论意识说”外,其余三种的可能性猜想:暗物质,纯能量,和微观粒子云,已经被川十三全部划去了。

现在唯一剩下的,可以验证的理论,就只剩下了“量子意识”这个猜想。

通过川十三长时间的不断验证,如今量子意识学说的理论验证,也已经到达了最后的阶段。

如果通过量子力学构建出来的意识模型,可以主动散发出能量,并且能和其他能量发生相互作用。

那么就代表着这个假说成立,如果不能,那么川十三只能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无法运算的能量弦线上了。

川十三看着纸面上,已经完全构建出来的量子意识模型,深深地叹了口气。

在这种猜想下,人类意识的本质就是海量的量子纠缠态的电子,正是这些电子的波函数的周期性坍塌,所以人才会产生意识。

但是这个理论却不具有重复性与可验证性。

因为这套理论,与其说是一套科学理论,还不如说是一套通过逻辑学的类比推理,以及概率学的数理统计计算出的“理想理论”。

在建立这个模型的时候,为了避免和相对论相冲突。

所以川十三特意建立起一套隐函数体系,以此证明了粒子拥有确定的位置和动量,并且周围弥漫着直到宇宙尽头的“量子势”。

但是量子和意识一样,是一个很玄妙的东西。

推断这个念头是自己的一种反省,而量子测量中将测量信息反馈到量子系统中会恢复非测量状态。

也就是说,观测仪器会和量子势发生作用从而使粒子改变它的行为模式。

在这之间,意识本身对于量子势是有作用的。

这样虽然可以解释一部分意识的本质,但在整体上,这个模型也只是属于一个“可体验性”的假说理论。

至于如何去验证,川十三就不能根据数学推导了,只能通过自己的大脑,亲身去体验一番,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得出最终的结论。

想到这,川十三深呼吸几下,在心里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那就来吧!成败在此一举!

川十三拿起笔,开始了“量子意识”假说最后的计算。

将查克拉这种能量所引发的量子ri场,接着再将查克拉所引发的量子场以相位ri进行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