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上船(2 / 2)

二人说话间,李元芳坐在椅子上,长长地出了口气。

王莽在另一张椅子上也坐了下来:“元芳兄,你有没有感到这个鲁吉英有点奇怪?”

“奇怪?”

李元芳抬起头来。

王莽点了点头:“是的,奇怪,鲁吉英作为一个山阳县令,他怎么会和朝中的四品大员水部郎中扯上关系,甚至到了可以为对方卖命的地步!”

李元芳微微眯了眯眼:“敬旸,你的意思是?”

王莽摇了摇头:“我并没有什么意思,我只是感到很奇怪!”

李元芳问道:“敬旸,你发现什么了吗?”

王莽笑了笑:“元芳兄,你也知道我的记忆力还可以,我在这一路上回想了一下在洛阳时,当初李翰死后扬州刺史崔亮给阁部的回,发现其中很多地方的叙述都含混不清。”

“哦?”

李元芳挑了挑眉。

王莽放下茶碗:“首先,李翰之死的准确时间回中并没有写的很清楚。”

李元芳说道:“敬旸,我记得几天前大人曾经说过,李翰是在邗沟覆船的当天夜里自裁的。”

王莽点了点头道:“不错,大致时间是有的。但最重要的一点回中却没有提及。”

李元芳问道:“哪一点?”

王莽目视李元芳道:“李翰自缢是发生在邗沟覆船之前还是之后。”

李元芳愣了一下:“敬旸,这应该不是问题吧?李翰不可能死在邗沟覆船之前。”

王莽问道:“为什么?”

李元芳说道:“据崔亮回中所说,李翰是因邗沟再发覆船事件,觉得愧对圣上,这才自缢身亡,而且还留下了绝命书。”

王莽点了点头道:“不错,回中是这样说的。”

李元芳说道:“可如果邗沟覆船之事尚未发生,他有什么理由选择死路呢?这说不过去呀。”

王莽说道:“从逻辑上来讲,你是对的。但你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前提。”

“前提?”

王莽说道:“是的,前提。你现在已经人为地将李翰之死归结为自杀,起因则是邗沟覆船之事。有了这个前提,他死去的准确时间当然就无足轻重了。”

李元芳越发不解:“敬旸,你一会儿说鲁吉英,一会儿说李翰之死,我听得都有些糊涂了,你的意思是,李翰不是自杀?”

王莽笑了笑道:“我并没有这样说。

李翰可能是自杀,也可能不是。

而今证据还不充足,任何轻率的判断都会为断案带来负面影响。

我换一个说法,即使李翰是自杀,现在也并不能证明促使其自杀的原因就是邗沟覆船事件。

难道真的没有其他可能了吗?”

李元芳说道:“敬旸,我知道,你一直对李翰之死抱怀疑态度,你刚刚说的当然也有道理。

然而,就目前我们所掌握的情况和各方的叙述来讲,邗沟覆船应该是造成李翰之死唯一合理的解释。”

王莽摇了摇头道:“你说错了,并不是唯一合理。只要存在着其他的可能性,就不能说是唯一。”

李元芳追问道:“可是敬旸,你又说根据什么认为李翰之死存在着其他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