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银河系往事(6100字二合一)(1 / 2)

全面总攻从此刻开始打响。

太阳战区此时已没有多少银河战士,原本的雪花战舰、堡垒舰、母舰、双人和三人战机也伤亡惨重,只余下些大中型战舰。

以陈锋的破釜军团为例。

他麾下百万银河战士全部阵亡,三千九百万普通战士仅余几十万人。

如今破釜军团的建队编制已不复存在,只有陈锋的星锋巨像代表了这个曾经存在的军团的全部战力。

其他战区与军团亦好不到哪儿去。

但局势再危急,自身力量再卑微,自总攻命令下达之后的一瞬,太阳战区剩余八大军团同时往前稍微压进,并持续开明走出去并看到新东西的机会,也就是眼界。

在缺乏超级天才的情况下,两大殖民地的科技进程能与太阳系内基本持平,除了大家同处一个科技背景的起跑线外,接触到新的星球,见识到新的物理规则,也是重要因素。

陈锋见到了比邻星殖民地和巴纳德星的进步,倒是感触良深。

他之前只想到太阳系屏障封锁了空间,不让人类往外逃,倒是没想到科技封锁这条思路,现在他算是明白了,的确是个绝户计。

理论上,被封锁了的一级以上文明,科技水平基本不可能再爆发式进步。

除开科技方面的东西,陈锋还简单翻阅了两个殖民地在银河系内,主要是猎户旋臂内的探索情报。

这两拨游子在走出去并生根发芽后,从未放松过对外部环境的探索。

并且,两大殖民地不但切断了和太阳系的联系,相互间也保持各自独立。

起初他们牢记着“去远方,别回头”这句嘱托,既然不能与母星联系,自然也不会试图联系别的成功建立的殖民地。

双方各自选择了截然不同的方向,开始向前推进,不断建立科考站,不断派遣出越来越先进的科研飞船。

虽然直到现在也没真走出去多远,拢共也就几百光年的水平,走得最远的科研飞船也只前进了不到两百光年,连猎户旋臂的百分之一都没有,但通过越来越先进的探测设备,他们的视线投放得越来越远。

除此之外,他们也能在相隔数光年的距离之外,相对清晰的看到发生在太阳系内的事情。

他们虽然并未亲身感受到大灭绝浩劫的恐怖,但看得是很清楚的。

两个殖民地的人开始产生紧迫感,加快了探索的步伐,陆续得出个确凿结论,上百亿颗恒星组成的猎户旋臂内,竟再无第二个满足卡尔达舍夫1级分级的文明。

他们发现了一些外星文明,但没有任何人具备跨恒星系的宇宙航行能力。

他们也曾与对方发生短暂而浅显的接触,但这些文明对复眼者的存在完全不知情。

再到后来,两个殖民地各自发现了一些破败的文明遗迹,有被摧毁的飞船、被撕裂的城市、甚至是破碎成碎裂小行星带的原本的大型行星。

这些被摧毁的败落文明具备一个共性。

无论败落文明走的是何种发展路径,在其灭亡时,基本都处在一级文明的边界上,或许还差一点,或许稍微往前多走了一步。

他们刚刚,又或者即将掌握跨恒星级航行能力时,突然就被灭亡了。

先哲陈锋留下的《复眼者危机》游戏、电影,以及那本名为《锋蕾》的名著,以及发生在太阳系内的大灭绝浩劫,与两个越来越庞大的殖民地各自收集到的情报链接了起来,组成了一个令人悲伤的结论。

复眼文明当然是存在的。

只不过所有接触过复眼文明的文明都灭亡了。

其他那些对此完全不知情的低级文明,只是连被屠戮的价值都没有而已。

大约在三十世纪初,比邻星殖民地的一艘科考船有了个重大发现。

他们找到了一艘小型逃生舰。

这艘逃生舰不属于人类,也不属于任何已探明的低级文明,同样不符合估测的复眼文明的特征。

这个文明的科技水平等级很高,甚至几乎接近三级文明的理论值。

逃生舰内空无一人,就连死者残骸也没有,也没有任何数据资料。

科学家将其暂命名为迷族。

经过严密的讨论,科学家认为迷族很可能曾经是银河系内的主要文明,但灭亡于复眼文明之手。

科学家们也对比了陈锋在影视作品中刻画出的复眼者战舰的材料、性能与武器,推测复眼者的战舰的确吸收了迷族的部分科技。

迷族本身应该是一种以金属为主,再结合少部分有机物的奇特机械文明。

至于迷族灭亡的时间,则在五十到一百万年前。

这样强大的先进文明在猎户臂内都悄无声息的消失,只留下一艘搁浅的逃生舰,复眼者的凶狠与强大可见一斑。

自此,两大殖民地几乎同时做出决定,违背誓言,尝试与母星联系。

但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他们可以看到太阳系内的一切,但无论他们以何种方式向母星发送信号都是泥牛入海,不得回复。

哪怕他们切换到母星的量子网络频道,结果也别无二致。

这让两个殖民地里的科学家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将其归咎于太阳系屏障,并得出新的结论。

太阳系内的人与设备,其实看不到外面的情况。

星空依然存在,但光线和信号均被屏障扭曲隔离,并且距离越远,扭曲的幅度越大。

所以自2500年后,地球文明已经无法对外面的宇宙进行真实观察,能检索的只有两光年内的虚无深空,至于其他的宇宙背景,都已是虚假的宇宙环境了。

虽然无法和母星联络,但殖民地相互间却成功取得了联系,各自快速互通有无,并继续沿着各自擅长的方向推进科技。

只可惜双方距离太远,科考船虽然能往来,但无法进行大面积的物资交换,所以各自的战舰依然沿着各自主要的发展方向进化。

两个殖民地中的人曾考虑过是否要派遣科研船回太阳系附近,尝试隔着屏障与母星交流,但因顾虑可能提前暴露信息,最终未能成行。

一来是母星内走了另一条科技发展道路,并不比自己落后,吸收了自己的这些东西未必有好处,二来是与其提前暴露,倒不如穷兵黩武的组织起庞大的舰队,在战争时刻以奇兵的形式回到战场,打复眼者的球型战舰一个措手不及。